中新網上海新聞5月26日電(記者于俊)由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指導的“2022房地產及物業上市公司測評成果”26日發布。同時發布的《2022房地產上市公司測評研究報告》顯示,房地產行業規模增速持續放緩,調控杠桿初見成效;相關房企盈利能力大幅下滑,運營效率穩中有升。
作為國內有關上市房企綜合實力最重要的專業測評研究成果,《2022房地產上市公司測評研究報告》揭示了上榜10強的房企排名出現變化:萬科繼續蟬聯榜首;保利發展、中國海外發展位列第2、3名,排名較上年均有提升;碧桂園位列第4;華潤置地、龍湖集團、招商蛇口、新城控股緊隨其后,排名較上年均有提升;金地集團、旭輝控股集團位列第9、10名,為2022年新晉10強。
本次測評的研究對象為滬深上市房企94家、在港上市房企60家以及海外上市房企1家,合計155家。與2021年相比,納入測評的上市公司總數凈減少40家。新增3家,其中1家為2021年新上市房企。剔除43家,剔除原因包括企業經營風險較大、逐步退出房地產行業等。
據核心測評指標:2021年上市房企總資產規模均值為人民幣(下同)1549.12億元,較上年有所下降,房地產開發收入均值為294.79億元,較上年略有上升;絕對指標凈利潤均值為25.19億元,相對指標凈資產收益率均值為3.04%,均較上年有較大幅度下降;償債指標方面,凈負債率均值較上年下降7.39個百分點至87.68%;經營效率穩中有升,總資產周轉率、存貨周轉率均值較上年有微升。
整體而言,中國上市房企總體呈現以下特點:
資本市場地產指數震蕩下行,盈利能力大幅下滑。以2021年12月31日收盤價計算,申萬房地產行業指數全年累計下跌12.94%,恒生中國內地地產指數全年累計下跌30.61%,兩地房地產板塊總體走勢均較大幅度弱于大盤。上市房企每股收益平均值明顯縮水。
運營規模增速持續放緩,總資產均值增速近5年來首次為負。2021年,中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7.9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9%,商品房銷售金額達18.2萬億元,同比增長4.8%。在“房住不炒”和“三穩”政策的影響下,行業整體規模雖小幅上漲,但增速持續放緩。

盈利空間有所收窄,各項指標均有下降。2021年,上市房企營業利潤均值42.81億元,同比下降18.41%;凈利潤均值25.19億元,同比下降21.70%;凈資產收益率均值3.04%,較上年下降5.74個百分點。在上市房企中,有11家凈利潤超過100億元,占比6.96%;25家出現虧損,占比15.82%。
系列調控杠桿使房企更加重視現金管理,償債能力提升初見成效。在“三道紅線”、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等多項政策出臺的背景下,2021年融資環境趨緊。三季度政策持續收緊,部分房企引發債務問題,遭國內外評級機構多次下調評級。而四季度至今,多部門密集發聲以維護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促進良性循環,防范化解房地產行業風險。
2021年,上市房企納稅額均值為18.36億元,同比下降約15%。企業踐行社會責任方面,各大房企在鄉村振興、精準扶貧、文化體育、抗疫救災、文物保護等多個領域積極開展公益活動。

隨著行業發展模式的轉變,注重提升創新能力、回歸產品居住本質、加強多元業務發展、向管理要紅利逐漸成為房企在艱難時期的發力點和突破點。為拓展收入,尋找多種盈利渠道、多元化的業務發展、努力尋找第二增長曲線成為眾多房企重要選擇。物業管理板塊依舊是多數房企的優選項,現金流穩定、集中度低、成長空間大的物業項目獲得了資本市場的廣泛認可。
《2022房地產上市公司測評研究報告》指出:當前房地產市場規模逐漸見頂,盈利空間較為狹窄,融資渠道需要疏通,行業面臨較多挑戰,需要政策引導以恢復信心、扭轉悲觀預期。國家最新推出的穩地產政策有利于房地產行業健康發展。上市房企應從自身出發,精細管理、積極創新,更好地滿足市場的需求,面對穩增長、穩市場的任務,努力發揮更大作用。(完)
注: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
編輯: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