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6月25日電 (記者 陳靜)由中國罕見病聯盟皮膚罕見病專業委員會發起,行業各界共同建設的“GPP人工智能輔助識別和全病程管理項目”取得了成果: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GPP)人工智能輔助識別工具25日正式發布。
在線舉行的儀式上,記者了解到,這款基于手機端的微信小程序,能為醫生和患者提供GPP人工智能輔助識別及疾病風險自測評估;工具還包含全中國14個城市首批30家具有GPP規范診療能力的醫院信息,患者在移動端就能輕松獲取就診醫院推薦,從而及時接受專業和規范的疾病診療與管理。
不同于尋常斑塊型銀屑病,GPP(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皮膚疾病。GPP急性發作的嚴重程度各不相同,但若不及時治療,出現敗血癥和多系統器官衰竭等并發癥,可能會危及生命。
“皮膚病的診斷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僅靠肉眼觀察皮損的形態及醫生的臨床經驗進行診斷,可能比較困難。特別是對于像GPP這類罕見皮膚病,疾病知曉度低,也沒有公認的診療標準,這給醫療團隊的診治帶來很大挑戰!北本﹨f和醫院皮膚性病科主任晉紅中介紹,與此同時,GPP患者也因為無法得到及時正確的診療,身心承受著巨大壓力。此次發布的中國GPP人工智能輔助識別工具,基于GPP患者皮膚影像大數據,結合善于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同時聯通全國多家具有GPP診療能力醫院,在為醫患提供更便捷準確的診療服務的同時,也將進一步推動中國GPP的臨床診療能力,從整體上提高中國包括基層醫院在內的罕見皮膚病的診療水平,促進醫療均質化建設。
據介紹,GPP急性發作時,患者的皮膚會變紅,并在身體各區域爆發出許多無菌性的膿皰,出現發熱、寒戰和皮膚疼痛性病變的癥狀,嚴重時會引起器官衰竭和感染性并發癥,甚至危及生命。該疾病發作后持續數周,常需數月才能痊愈,許多患者甚至在兩次急性發作之間持續出現癥狀。因此,盡早識別、診斷GPP的急性發作非常重要。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GPP疾病本身可能和部分皮膚疾病具有相似的表現,比如某些藥疹、表現為膿皰的感染性皮膚病,這為醫生的診斷帶來困難。有調查顯示,從GPP患者急性發作到確診,平均需要花費超過3個月的時間。目前的治療手段缺乏顯著和持久的療效,且缺失疾病的長期管理,患者平均每年會急性發作2次。
針對目前GPP臨床診斷難,患者并不知曉如何尋找正規的醫院和專業的醫生就診等痛點, GPP人工智能輔助識別工具應運而生。這款手機端的微信小程序,分別設有患者端和醫生端。據介紹,該工具的“數據庫”直接來源于大量真實的GPP患者患處的皮膚照片,結合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其識別準確率可達到85%以上。
記者看到,GPP患者只需通過手機進入該小程序,按照提示,上傳患處皮膚清晰的照片,即可獲得初步的GPP疾病風險評估。與此同時,該工具還聯通了全國14個城市30家具備GPP規范診療能力的醫院,為高風險的患者提供導航服務,幫助其第一時間獲得專業規范的診療;醫生也可以利用該工具,做出更加準確和快速的臨床診斷,提升診斷效率和質量。
中國罕見病聯盟皮膚罕見病專業委員會方面表示,GPP人工智能輔助識別工具將持續進行優化和更新,未來還將持續納入具備GPP診療能力的專業醫院信息,同時還將進一步植入更多功能,借助先進的數字化GPP專屬病程管理平臺,實現對患者線上線下診斷、評估、治療、隨訪、轉診等一體化全病程管理。(完)
注: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
編輯:王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