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8月18日電(童舟 許婧)由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指導,上海市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與上海大學共同舉辦的“百年統戰——百年上大與黨的統一戰線政策的偉大實踐”學術研討會8月18日在上海大學召開。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陳通出席活動。
研討會上,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市中共黨史學會會長、上海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忻平,上海大學終身教授、民進中央原副主席鄧偉志,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城市史研究會會長熊月之等17位與會專家從不同角度,以上海大學成立和發展為研討出發點,以上海大學與黨的統戰工作為研究主線,圍繞統一戰線在上海的百年發展歷史,著眼上海功能定位,對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發展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
忻平認為,黨中央第一次正式提出“聯合戰線”政策是在上海,宣布開啟全面實踐也是在上海,上海是統一戰線政策實踐地。通過在上海實踐的統戰政策,推動了國民革命、五卅運動和北伐戰爭蓬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歷史貢獻。而在上海實踐統一戰線過程中,1922年成立的上海大學發揮了重要作用。黨中央通過上大這一統戰陣地,團結各界力量投入國民革命。在老上大被迫關閉后,學校師生依然通過參加黃埔軍校、投身工農運動、參加土地革命初期的武裝起義、加入紅軍、赴蘇聯留學深造、成為左翼文化團體的主力等形式,在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發揮重要作用。
鄧偉志認為,上海大學是統一戰線的先行者。并從上海大學在組織結構上充分體現統戰思,教學內容上、社團活動和報刊中傳播統戰思想,國共倆鈴鐺在上海大學互動、互聯,以及上海大學把工作的經驗帶到黃埔軍校五個方面,闡述了國共合作創辦的上海大學是國共合作的產兒,是黨統一戰線領導干部的蓄水池,是踐行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領頭雁和先鋒隊。
熊月之從近代上海城市的國際性與黨的統戰實踐出發,認為上海是中國共產黨世界范圍內進行統戰活動的重要城市,并取得了杰出成效。通過上海,我黨積極地、自覺地進行外宣,向全世界宣傳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形象。也正是由于上海城市的高度開放性、國際性、使得上海成為歐美進步人士進入中國的門戶,了解中國的窗口,與中國進步力量發生聯系的前沿,成為幫助中國共產黨的特別能夠發揮作用的地方。
陜西省統一戰線智庫專家、陜西省社會主義學院原副院長方大衛介紹了陜甘寧邊區“三三制”民主政權建設中黨與黨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實踐。中國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原副院長姚儉建從早起上海多黨合作的實踐出發,指出我黨為了在上?谷站韧鲞\動中推進多黨團結合作,當時中共上海辦事處(后改八路軍駐滬辦事處)和中國共產黨三人團(時為中共上海臨時最高領導機構)積極與一些民主黨派、愛國民主人士接觸,開展卓有成效的統戰工作。民主革命時期在上海所開展的多黨合作早期探索,既是整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富有鮮明的上海特色。并為后人留下三點深刻啟示:第一,上海大城市的特殊地位與城市特征為多黨合作的早期探索提供了必要條件;第二,具有上海特色的多黨合作早期探索源于中國共產黨的頂層設計與推動;第三,具有上海特色的多黨合作早期探索離不開民主黨派的同心同德。
上海紅色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原館長、上海大學特聘教授張黎明認為100年前,國共兩黨合作創辦的上海大學就是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事業的重要實踐地,是中國共產黨百年統戰的“第一塊試驗田”。堅守理想、大膽探索,追求真理、勇于實踐,不怕犧牲、英勇奮斗是上海大學最鮮亮、最珍貴的底色和品牌。國共兩黨合作初期,上海大學通過各種途徑培養人才,除對教育內容、方式和制度上進行革新外,中共黨組織加強對學生鐵的紀律教育和革命性教育,組織大家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學習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布哈林的《共產主義ABC》以及政治時事等。據史料記載,1925年前后,上大有近800名學生,中共黨員和共青團員占了一半以上,無愧于“東南革命最高學府”。 五四運動看北大,五卅運動看上大。上海大學作為五卅運動的策源地,在這場反帝愛國運動中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據檔案顯示,在五卅運動前,上大學生已深入不少工廠辦夜校、辦俱樂部、提高工人覺悟,組織集體罷工。在五卅游行中,上大還有幾十位學生受傷,100多人被敵人抓捕。上海大學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百年統戰和高等教育的先河,是中共百年統戰的主要創建地和重要實踐地。
市委統戰部副部長蔡忠,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嚴愛云,上海大學黨委書記成旦紅出席活動。
市委統戰部、各民主黨派市委、市委黨史研究室、市教衛工作黨委、市社會主義學院領導,相關區委統戰部、上海部分高校統戰部門負責人,上海黃埔軍校同學會、上海中山學社、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相關人員及上海和部分省市統一戰線理論研究專家學者參加。
注: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
編輯:許婧